頭文字D系列(4) 馬自達RX-7車系解讀
[太平洋汽車網 導購頻道]新一季《頭文字D》系列又開始了,本期為大家奉上的是漫畫中“赤城雙雄”——高橋兄弟的座駕:馬自達RX-7系列。其中高橋涼介開的是第二代馬自達RX7 FC3S,而高橋啟介則是第三代馬自達RX7 FD3S Type-R。
RX-7是由日本汽車制造商馬自達出品。1978年問世2002年停產,大體分為3代:SA/FB、FC、FD。搭載轉子引擎,后輪驅動,“R”代表Rotary轉子引擎,“X”為代表未來的象征記號,而“7”是馬自達內部的車型代碼。他是RX-3的替代車型并取代了當時其他搭載轉子引擎的馬自達車型。
馬自達RX-3
早期的RX-7使用1.1升轉子引擎,將其放置于前車軸之后,并盡量向中間位置靠攏,外界稱其為“前中置引擎”跑車。RX-7原則上是一款雙座跑車,但廠家提供“后排臨時座位”選裝包,不過這個“選裝包”在日本市場賣的并不好。
轉子引擎:讓人又愛又恨
既然提到轉子引擎,那小編在此就稍微介紹下轉子引擎的原理。轉子引擎由德國人菲加士·汪克爾發(fā)明,轉子引擎也稱為“汪克爾引擎”。轉子發(fā)動機與傳統(tǒng)往復式發(fā)動機的比較往復式發(fā)動機和轉子發(fā)動機都依靠空燃混合氣燃燒產生的膨脹壓力以獲得轉動力。
兩種發(fā)動機的機構差異在于使用膨脹壓力的方式。在往復式發(fā)動機中,產生在活塞頂部表面的膨脹壓力向下推動活塞,機械力被傳給連桿,帶動曲軸轉動。轉子發(fā)動機 對于轉子發(fā)動機,膨脹壓力作用在轉子的側面。 從而將三角形轉子的三個面之一推向偏心軸的中心。這一運動在兩個分力的力作用下進行。一個是指向輸出軸中心的向心力,另一個是使輸出軸轉動的切線力。
當時的馬自達對新技術情有獨鐘,投下巨資買下了這項技術的獨家開發(fā)權。轉子引擎的優(yōu)缺點分明:與同等功率的傳統(tǒng)引擎相比他重量輕,體積小,振動小。在同等排量下,轉子引擎的輸出要遠遠大于傳統(tǒng)引擎。不過,轉子引擎的不足也是很明顯的:由于其結構相當精密復雜,維修保養(yǎng)的費用相當高,并且使用壽命要低于傳統(tǒng)引擎。另一大缺點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L4的排量,V6的動力,V8的油耗!并且,轉子引擎的低速扭矩并不十分理想。
由于70年代石油危機爆發(fā),馬自達為此項技術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從一個當時與豐田并駕齊驅的一線車廠淪為一個被福特收購的二線車廠。早期的轉子引擎技術在國內也出現過,上世紀70年代,天津市貨車修理廠制造過一批搭載轉子引擎的貨車和客車,但由于技術過于超前,質量難以保證而早早夭折。
第一代SA/FB型 (1979-1985)
1978年3月RX-7面世,開發(fā)代號為X605。底盤代號SA,搭載12A型雙轉子、自然進氣轉子引擎。為了應對石油危機,馬自達采用可將排氣再循環(huán)系統(tǒng)(thermal reactor),燃料消耗率比以往車型提升了40%。次年停用該系統(tǒng),將12A型引擎改為稀薄燃燒系統(tǒng)(lean-burn)。并且更改尾燈和前側裙的形狀,幫助風阻系數從0.36降至0.34。
1983年,小改款的RX-7在日本地區(qū)追加12A型渦輪增壓轉子引擎,最大馬力可達165hp / 6,000rpm。1984年至1985年的RX-7則搭載1.3L的13B-RESI型燃油噴射轉子引擎,最大馬力135hp、最大扭力183N·m。根據原廠的說法,從0加速到50mph只需6.3秒。前輪懸掛采用麥弗遜式,后輪則采用四連桿式(Watt's linkage 4-link)懸掛。乘坐兩人時,車身前后配重比例達50.7:49.3,加上1,100kg的車重(此款車是歷代最輕的),更增加了其操控性能。此代車型有3速自動,4速手動和5速手動三種變速器可選。
此代車款在全球共出售了474,565輛,其中美國地區(qū)占了377,878輛。1983年美國《人車志汽車雜志》(Car and Driver Magazine)把RX-7列為年度十大風云車;2004年美國《跑車國際雜志》(Sports Car International Magazine)在其“70年代頂尖跑車”名單中將RX-7列為第七名。
>>點擊查看今日優(yōu)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