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清遠市某農(nóng)村的漁農(nóng)董先生(車主)駕自己的“金杯”面包車來廣州辦事,在加油站加完油正準備走,兩個身材高大的男人湊上前說:“我們有些貨,想麻煩師傅順道拉去天平架,我們給你付運費”,沒等厚道的董先生反應(yīng)過來,這兩個人就上了車。當車行到市郊,其中一個男子從腰間拔出尖刀一把,頂在董的腰間,說“我們是搶車的”。另外一個男子三下五除二就將董先生打出車外。幸運的是,董先生被巡警救起。董先生趕緊報案、報險。保險公司負責理賠的人士聽完董先生的“案情陳述”后,答復(fù)“按照《保險條款》的規(guī)定,我們不賠”。
案例2:另外一位榮先生前不久開車去福建旅行,晚上將自己的豐田小車停于一無人值班的旅館停車場,第二天起程時發(fā)現(xiàn)車子居然被小偷撬開了車門,一臺價值8000余元的相機和旅行袋被偷走了,榮先生經(jīng)過一番折騰后,他的索賠要求又被保險公司拒絕。
廣東天勝律師事務(wù)所的劉玉毅先生在對案件事實和《盜搶險條款》經(jīng)過研究后認為:董案沒能獲得保險公司賠償,保險公司可能認定其擅自改變了車輛的使用性質(zhì)———“車主自用”變成“拉貨牟利”。如果依現(xiàn)行的《盜搶險條款》規(guī)定,其可以拒賠(盡管這個理由并不充分);而榮案沒能夠獲得保險公司賠償,倒似乎有其根據(jù)。
因為,按照《盜搶險條款》“(一)保險車輛被盜竊、搶劫、搶奪,經(jīng)出險當?shù)乜h級以上公安刑偵部門立案證明,滿60天未查明下落的全車損失”和“(二)保險車輛全車被盜竊、搶劫、搶奪后,受到損壞或車上零部件、附屬設(shè)備丟失需要修復(fù)的合理費用”的規(guī)定,不管如何去理解天書般的保險條款,榮先生被盜的相機及旅行袋并不屬于《盜搶險條款》中“車上零部件、附屬設(shè)備丟失”的具體約定范圍。所以,保險公司不賠償被盜相機及旅行袋的理由似乎更加充分一些。盡管榮先生也完全可以以該旅館沒有盡到保管義務(wù),導(dǎo)致財物被盜的事實發(fā)生,依合同法律的規(guī)定,將該旅館作為被告并主張其賠償損失也能夠得到法律的支持,但是,這與保險賠償終究是不同的兩碼事。
至于董與榮的案子是否該由保險公司賠償,律師認為既不能由保險公司一家說了算,也不能依被害人自己的意志說賠就賠。當事人不能達成一致的,任何一方都有權(quán)選擇并通過保險合同約定的渠道去(訴訟或者仲裁)解決爭端,以求公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