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車撞人后車碾死 交通事故責任如何認定
一是前車撞人,后車碾死。
王某晚上騎電動車過馬路,與一輛車扭打,摔倒在馬路中間。跟車后正常行駛的車輛來不及躲閃,碾壓向王。王被送往醫(yī)院,經搶救無效死亡。經法醫(yī)鑒定,后車碾壓是導致王死亡的直接原因,而前車造成的摔倒未對王造成致命傷。本案中,前車無線索逃逸,后車配合交警部門處理。在此過程中,辦案人員對后車責任如何認定產生分歧。一種意見認為,車后司機構成交通肇事罪。原因是后車司機未及時采取有效避讓措施,導致王死亡。他沒有盡到謹慎駕駛的義務,應對事故負主要責任。第二種觀點是后車司機不構成犯罪。因為后車沒有過錯,但是在正常行駛過程中出現了緊急情況,所以不應該界定為刑事責任,而是認定為事故。
二、交通事故責任如何認定?
本文同意第二種觀點,理由如下:
(1)需要合理認定后車駕駛人是否有過錯。交通肇事罪是過失犯罪。主觀上司機會盡最大努力避免事故發(fā)生,但客觀上存在疏忽大意的可能。過失可以作為法律責任的基礎,但不可預見的情況不應歸為過失。“未預見”是指行為人在當時沒有預見到自己行為的損害結果,根據自己當時的實際能力和具體條件,完全不能預見自己的行為。在認識因素方面,行為人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會對社會造成危害。在這種情況下,后車通常會跟隨道路上的汽車。遇到這種突發(fā)事件,要在正常人的合理應對能力范圍內評估是否存在過失。如果沒有明確的證據證明后車司機有打電話、疲勞駕駛等行為。,不能認定他有過錯。
(2)在這種情況下使用謹慎駕駛的義務是不合適的。筆者認為《道路交通安全法》規(guī)定的謹慎駕駛義務是一個比較開放的規(guī)定,其作用類似于法律中的“其他情形”條款。在司法實踐中,應當嚴格把握和界定該規(guī)定的范圍,不宜隨意擴大解釋,更不能將該規(guī)定作為交通肇事罪定罪的萬能條款。這種偶然事件不應視為犯罪。人的行為雖然造成了損害,但主觀上既無故意,也無過錯。如果事故被認定為犯罪,就會步入“客觀歸責”的錯誤方向。
(3)不承認后車駕駛人構成交通肇事罪,不代表后車可以免除所有責任。在這起事故中,后車碾壓是王死亡的直接原因。王的家人可以根據無過錯責任原則要求后車民事賠償。
在司法實踐中,很多基層辦案人員往往以“死為最大”為原則處理案件,依靠司機的謹慎駕駛義務,從而認定造成受害人死傷的后車負有責任,以達到與人講和的目的,以追求更好的社會效果,避免受害方的不滿和給辦案單位帶來的壓力。筆者認為,這種處理方式,顯然有失公平,與初衷背道而馳,也很難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果。這種做法牽強附會地解釋了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原則性規(guī)定,違背了交通肇事罪的立法精神和構成要件。如果因為這個認定后車司機有罪,那就更錯了,法律效力是千里錯。
>>點擊查看今日優(yōu)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