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縣:楚風淮韻若“鳳凰”
壽縣古城門
曾有“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鏗鏘歲月;
也有“為誰醉倒為誰醒,到今猶恨輕別離”的婉約纏綿。
幾千年來,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這座古城既是兵家必爭之地,又是洪水侵蝕之所。
然而, 這座古城有著非凡的耐受力,
它總能在浩劫中浴火重生,一如傳說中的神鳥。
壽縣——楚風淮韻的“鳳凰城”
皖西和湘西,是兩個沒有關聯的地方,在中國旅游界,湘西的鳳凰縣其名氣可謂大矣,是一個讓人去了還想再去的地方。有誰知道,在皖西六安,有一個名叫壽縣的地方,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是中國僅有的三座保護下來的古城之一,它是一個悠久得能讓考古學家們研究幾輩子的古城,如果不是自己親自走了一趟,我是決不會把它和“鳳凰”這個詞聯系在一起的。
我是乘著第一趟上海——六安的紅色旅游專列來到六安的,由于這是大別山區(qū)第一次通客運火車,8日早上8點45分,當列車緩緩駛入六安站時,黑壓壓的前來看火車的人群讓人感到這決不是一個平常的日子,受寵若驚之余,感覺兜里的那張車票沉甸甸的,忍不住又拿出看了一眼——N538次,2005年6月7日22時25分開。出站的時候,檢票員沒有在車票上撕一口子,或許,今天的日子,激動和喜悅讓這些來自大別山區(qū)的工作人員有點手足無措,“方寸小亂”。
與六安市其它縣搞得如火如荼的紅色旅游相比,作為處在六安東北角的壽縣似乎并不急于展現它與眾不同的一面,因為它知道,在六安,除了“紅色”、“綠色”之外,還有仿佛讓人置身海市蜃樓時空轉換的壽縣的“古色”,而這沉淀著幾千年歷史的“古色”,將成為吸引人們眼球的不可不看的亮點。
從六安市到壽縣,約有一個半小時的汽車路程,出于對古跡的保護,長途車是不能進壽縣古城區(qū)的。一般進古城區(qū),只要叫上一輛人力三輪車就可,它是壽縣城里的一道流動的風景,這樣的風景,以前在湘西鳳凰城里也能看到,只不過,鳳凰的三輪大多是機動的,而壽縣是人力的,在晃晃悠悠中看風景,很是別致。
遠眺是通淝門,對于本地人來說,也許是再平常不過的景致了,但對于第一次來到壽縣的人來說,這是座能讓人產生震撼的建筑,翁城和高高的城墻渾然一體,雄偉壯觀,是一般人只能在電影電視里才能看到的場景。
由于壽縣現在已進入汛期,雨中坐著由藍色遮雨布“裝飾”的三輪車,入“通淝”城門,不用撫摸,單看看門洞壁那一塊塊透著歷史滄桑感斑斑駁駁的城磚,便知道,我將要探訪的壽縣,是一座貨真價實的古城。
千年城墻——壽縣人的“福墻”
細雨中的壽縣,透露出讓人捉摸不透的神秘感,在雨絲的淅淅瀝瀝中,我走進了這座曾被網民視為今生必去之地的帶有濃郁楚風淮韻的城池。
壽縣的古城墻,如果從地圖上看,似一個巨大印章的四邊,而它環(huán)抱著的,就是面積3.65平方公里的壽縣城。如果俯視,這座古城成典型的“田字形”。城墻系磚壁石基,周長7147米,墻高8.33米,寬6.67米。城有四門,南為“通淝”、北為“靖淮”、東為“賓陽”、西為“定湖”,都有護門翁城。在東、西城門右側,南、北城門的左側各設一寬4米的登城石梯。
聽“導游”——一位長得很帥穿紅T恤的做人力三輪生意的年輕人介紹,這是一座屢遭戰(zhàn)火和洪水洗劫,歷經滄桑,幾經興衰的古城,現在的城墻,是宋代修建的。以前修建城墻是抵御外侵,而現在,對于當地百姓來說,這城墻的功能可謂大矣,除了讓游客觀光懷古,每當洪水來襲,全城百姓的身家財產可都仰仗著它呢,四個城門用沙袋堵住,城外洪水肆虐,城內百姓工作生活正常。這千年古墻可真成了壽縣百姓的“福墻”了。
“1991年發(fā)大水的時候,我還和小伙伴們站在城墻上釣魚呢。”年輕人回頭跟我說。
當我站在“賓陽”城門,看著城墻上鑲嵌著的一塊標注著1991年洪水水位線海拔24.46米的石牌時,我的心震撼了,這震撼并不是出于對此城墻恢宏氣勢和古老悠久歷史的感慨,而是出于對古人的杰作直到幾千年后還讓今人享用的現實。
人稱壽縣城為“篩子地”,因不論城內雨水多大,城外水位有多高,城內卻無積水、無澇災,原來是水從“篩眼”漏掉了。當然這只是傳說,其實是因為城里的雨水流入了內城河,在通過低洼處的兩座涵洞排放到城外去了。涵洞能控制城內積水的排出,而不讓城墻外的圍城大水進入城內,就是科學高度發(fā)達的今天,也不得不佩服古代建筑者其設計的高明。
我可以想象當時壽縣這些古城墻在洪水肆虐時其所經受的物理壓力,也能想象如果一旦崩塌城池內頃刻淹沒的所幸沒有發(fā)生的情形。和中國其它的國家重點保護文物僅供后人研究瞻仰相比,從給后人造福的角度看,壽縣的古城墻可謂是做到極致了。
“壽縣有歷史的地方多著呢,可以說是一個挨著一個!彬T三輪的年輕人又吊起了我探古尋幽的胃口。
古城滄桑故事多
在壽縣不寬的街道左轉右拐,眼里見不到惹眼的高樓,雖然縣城方圓不大,但我有一個很平常的發(fā)現,門面多、做生意的人多也算是這里的經濟特色。
在壽縣,這個古代稱作壽春的地方,因為它地處兵家必爭之地曾發(fā)生了無數次大小戰(zhàn)役。而最著名的“淝水之戰(zhàn)”就發(fā)生在這里,今壽縣城東、城北的淝水兩岸,八公山麓就是“淝水之戰(zhàn)”的主戰(zhàn)場。此戰(zhàn)役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經典戰(zhàn)例,也是決定南北朝對峙局面的重大戰(zhàn)役。我們平時用的“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成語就出自這個戰(zhàn)役。
登上壽州城樓,極目遠眺,蒙蒙細雨中,昔日古戰(zhàn)場早已淹沒在歷史的記憶中,當年的古渡口,如今已架上了大橋,昔日荒涼的淝水兩岸,如今稻麥飄香,一片祥和。
城內的景點的確是一個連著一個。東大街的州署舊址,那是明代天順年間的建筑,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它是今天壽縣的司法機關大院,孤陋寡聞的我,還是第一次見到把司法機關的牌子直接掛在如此陳舊的古墻上,新舊交替之間,恍惚間,那種以前擊鼓審案的在電影電視中看到的情形又浮現在腦海。
壽縣不大,但在吸收外來文化方面體現了極大的包容性,這是我對這座小城印象深刻的原因之一。佛教徒、伊斯蘭教徒、基督教徒在這里都能找到凈化心靈的場所。
始建于唐貞觀年間的報恩寺其規(guī)模之大,建筑之宏偉,在江淮大地可謂首屈一指。1977年在寺內地宮里發(fā)現的石棺、銀棺、金棺及舍利子等珍貴文物,讓世人驚嘆不已。
在我的印象中,清真寺的建筑是那種帶有濃郁中東建筑風格的建筑,而在壽縣,清真寺的建筑卻是典型的中國傳統(tǒng)建筑風格,這座“明天啟年建,道光年重修,光緒年再修”的建筑肅穆、莊重。如此宏偉、堂皇、悠久的清真寺,我以前真沒見到。清真寺門前,是一條窄窄而又長長的街,兩旁的建筑以平房為主,聽騎三輪車的師傅講,住在這條街上的居民都是伊斯蘭信徒。
孔廟坐落在古城西大街中段,是壽縣古代學子祭祀孔子的地方,孔廟內一棵千年的參天銀杏樹把整個古建筑群點綴得莊嚴肅穆,現在,這里已成了老百姓休閑娛樂的好場所。
我相信,身處這座有著濃郁歷史感的古城里,你隨便踩到的一塊青磚,可能就是哪朝哪代哪位或是威武將軍或是文人墨客曾經踩過的,只不過,有的步履匆匆、有的閑庭信步罷了。甚至,我想,在這塊青磚上,可能還承載過哪位傾城傾國公主的體重呢。只不過,這些細節(jié)于我是無法考證了。
“八公山豆腐”和“大救駕糕點”
在中國,大概沒有人不喜歡吃豆腐,而要讓誰說出豆腐的發(fā)源地,能答出來的人肯定寥若晨星,被當今世界譽為“營養(yǎng)珍品”的豆腐,它的發(fā)祥地就在壽縣。而豆腐的發(fā)明人就是兩千多年前淮南王劉安。劉安是漢高祖劉邦的孫子,都壽春(今壽縣),為求長生不老之術,與蘇非、李尚、左吳、伍被、陳由、毛周、雷被、晉昌八公修道煉丹,結果仙丹未成,卻無意中制出了豆腐,這樣的故事是真是假,暫且不表,但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記載:“豆腐之法,始于漢淮南王劉安”,這句話是千真萬確的。
壽縣的大街小巷,無論是上規(guī)模的星級賓館,還是路邊小飯館,沒有不把豆腐作為自家菜肴之一的,特別是像我這樣的外來游客,來壽縣才知道了豆腐的“祖宗”在這里,如果要“認祖歸宗”的話,那點菜絕對少不了來份豆腐。
坐在沿街的飯館里,品著清爽滑利、鮮嫩味美的豆腐,腦中出了個怪念頭,那個時候如果劉安申請專利有多好,這“鹵水點豆腐,一物降一物”的絕招絕對可以發(fā)大財。
聽店小二講,在八公山下有個豆腐村,直接用豆腐命名了,在壽縣,只要有需要,當地好的廚師就可以做一桌豆腐宴。我還真的想象不出如果一桌所有的菜品都由豆腐制作,是一個什么樣的景觀。
當然,在吃的方面,令當地人驕傲的決不只有豆腐,以前,我只知道無錫的太湖里有銀魚,然而到了壽縣,才知道銀魚不是太湖獨享的,在賓陽門外的東淝河,其中間段河床低洼、水面寬闊,這里就盛產銀魚,還有當地人稱作“瓦蝦”的白蝦。所以我想,無錫餐飲企業(yè)的服務員如果向外地游客介紹特產“太湖三白”時,千萬不要說“此物只應太湖有”,這會鬧出孤陋寡聞的笑話。還有水蜜桃,壽縣的水蜜桃可是名副其實的“壽桃”了,皮呈瑰麗紅霞,肉細汁多,香甜可口。
如果到壽縣要帶些什么特產回去,當地人會隆重推薦“大救駕”。“大救駕”何物?糕點也。單看名字就知道這個糕點與一個皇帝有關,還真是的。傳說公元956年,趙匡胤率數十萬大軍攻打壽春,南唐將領劉仁贍率兵死守,雙方對峙九個多月,最后趙匡胤得勝進城,由于勞累過度,趙匡胤不思飲食,城里的廚師用面粉、白糖、豬油、桂花等十幾種原料,做成糕點獻給趙匡胤。趙吃后食欲大增連聲稱好,此后他做了宋朝的開國皇帝,還稱這糕點救了他的駕,此后,這一名點就叫“大救駕”了。
前面我說過,壽縣是一個能讓考古學家研究幾輩子的古城,我作為一個來去匆匆的過客,這里表達的僅僅是其滄海一粟而已。曾有“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鏗鏘歲月;曾有“為誰醉倒為誰醒,到今猶恨輕別離”的婉約纏綿。幾千年來,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這座古城既是兵家必爭之地,又是洪水侵蝕之所。然而,這座古城有著非凡的耐受力,它總能在浩劫中浴火重生,一如傳說中的神鳥。徘徊在這座悠久得讓人無言以對的叫壽縣的古城里,我能感受到一種氣息,一種來自遠古的滄桑氣息。我是這樣認為的,面對任何一件知道或不知道故事的歷史遺存,你嘆息也好,噓吁也罷,一切都已過去。而我們現在所做的,所留下的,只要人類還存在,都將和默默無語的遺存一樣成為歷史,讓后人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