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可爭辯的事實證明,40年前汽車安全帶發(fā)明問世以來,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是對行車安全的一項重要貢獻。三點式安全帶的發(fā)明人尼·波林因此進入美國安全榮譽紀念館。
尼·波林原系Saab飛機的一名設計師,1958年來到底特律富豪汽車公司公司工作。他想,當行車遇到緊急剎車或碰撞事故時,如何能使司機、乘客牢牢地固定在坐位上,以抵擋住猛烈撞擊不受傷害?他認為,只有用皮帶一邊橫跨胸部,一邊橫跨腰下臀部,從同一固定點由上往下緊扣,方能固牢整個人體。這即是今日人們早已熟知的三點式汽車安全帶。
但是直到1967年,美國通過凡駕車、乘車必須扎安全帶的立法后,三點式安全帶才被廣泛接受。以后,安全帶的設計又有改進,特別是采用卷帶器裝置,使安全帶在在行車遇到慣性搖晃時,可以迅速自動拉緊,但是傳統(tǒng)的也是現在最流行的安全帶裝置只靠一個卷帶器來拉緊安全帶,安全帶在扣環(huán)轉折處所產生的摩擦力提高了,必須要用很大的力氣才能改變骨盆部位安全帶的松緊度,因此,骨盆部位的運動自由度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有時甚至會造成不必要的困擾。
大眾 Phaeton
為解決此問題,最近,瑞典的汽車零件供貨商Autoliv和德國大眾汽車(VW)將共同引進一新型的安全帶,并將首先配備在大眾頂級豪華車型Phaeton上。雙牽引系統(tǒng)配上兩組可自動伸縮的安全帶設備:一組在肩膀上方的B型架上,另外一組則整合在座位上。這兩組卷帶器都有自己的緊拉裝置─這就是真正創(chuàng)新的地方:雙重回收緊拉裝置,可以達到更安全的效果。這個新型的系統(tǒng),結合了兩組安全帶自動裝置,在正常沒有狀況的時候可以提高舒適度,因為乘客可以相當自由活動。這個雙重緊拉系統(tǒng)沒有犧牲一點點的安全性,反而讓骨盆部位獲得最大的活動自由度,幾乎感覺不到安全帶的存在。在這個新系統(tǒng)中,肩膀部位以及骨盆部位的安全帶是分別固定于扣環(huán)上的。為了要防止帶子的終端受到損壞,帶扣的部份也設計得較為粗壯一點,不但更加舒適,同時安全性也大大提高。
因為采用此安全帶,相對于其它的車種,Phaeton的駕駛人可以舒適地改變他的坐姿,或者從褲子的口袋取出東西,而不必松開安全帶的扣環(huán)。在肩膀部位的安全帶也做了改善:為了要使安全帶的拉力更加舒適,在B型架中的自動裝置配備了所謂的“雙彈簧舒適動力裝置”。從駕駛者扣上安全帶那一刻起,透過一個電子訊號,自動裝置里的彈簧就會切換成較小的拉力。如此一來,也幾乎感覺不到肩膀部位的安全帶。解開帶扣之后,又啟動彈簧較大的拉力,將安全帶收回。
這雙重緊拉系統(tǒng)提高了總拉距,根據系統(tǒng)開發(fā)者提供的數據,比起傳統(tǒng)的系統(tǒng)多出了90公厘,幾乎是兩倍之多。因為兩條安全帶是分開固定在帶扣上,因此,當發(fā)生沖撞狀況時,Phaeton的乘客會比較快被固定于安全的位置上。根據瑞典這家公司的說法,在適當的先決條件下,他們也可以提供這種雙重緊拉的舒適安全帶系統(tǒng)給中間等級及經濟型的車種。
[1]
|